(网经社讯)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正在集中释放一场前所未有的地缘风暴。单边挑起的高耸关税壁垒和正处于白热胶着的较量,给跨境供应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正如历史一再昭示的那样,商业的生命力总能在最严峻的环境中找到缝隙和进化。面对似乎“寨门高筑”的局面,围绕供应链的全球网络化布局,必然会在跨境电商领域自发酝酿,其核心驱动力在于贸易有利于全球经济繁荣、中国制造的深厚根系与企业灵活应变的生存智慧。
观望与适应:企业的短长期抉择
“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对于许多身处风暴眼的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而言,当前的激烈对抗或许带有“极限施压”的谈判色彩,寄望于其“临时性”而选择观望,在一到三个月内,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短期策略。然而,考虑到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企业须做好长期应对甚至进行压力测试的准备。因此,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更重要的课题是战略定力、积极灵活的策略和进化的准备。
“游击战”的全球版:供应链方式趋向多元化
当中美主要贸易通道受阻,多元化的供应链方式必然会开始显现其价值。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策略规划,而是市场自发利用规则的边缘、地域空间的迂回和模式的创新,巧妙地对冲壁垒、维持流通。
一方面,国际电商平台将更加积极推进POP平台,加大第三方平台卖家的招商力度,在自营供应链压力之外,以导入构建更富弹性的多元化供应网络。另一方面,供应链势必变得更加分散、隐性和灵活。这要求企业具备快速连点成线、多种方式共赢合作、供应链全球网络化布局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市场竞争中锤炼出的生存能力。同时,绝大多数国家仍旧会相信贸易有利于全球经济繁荣,实质性的贸易“中立”国家应占绝大多数。
正面战场:韧性底色,战力犹存
本轮关税战,对手是“谋财”还是“害命”?
由此,“游击战”并非全部。即便在需要硬扛关税的“正面战场”,肯定会有牺牲,但中国商品远不至于到溃不成军。中国制造本身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价格竞争力是其硬实力。过去,激烈的内卷让中国卖家在价格上充分竞争,烈度锤炼远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关税压力反而可能促使行业在涨价上形成某种默契,甚至内外产业链合作各方共同消化成本,品质品牌化优势更加明显。
如果以平台上的轻小件为例,其价格即便翻倍,相较于海外本土产品仍具显著优势。即便是大件商品,叠加高额关税后,许多品类价格往往也只是接近而非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依然存在。这表明,凭借深厚的制造基础和规模效应,中国商品在正面战场上仍有战力,并非只能依赖“游击”生存。
根本优势:难以撼动的产能势能差
支撑这一切韧性的根本,在于中美之间以及中国与其他潜在替代国之间巨大的“产能势能差”。这种由长期积累形成的制造能力、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庞大的工程师红利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所构成的综合优势,短中期内都难以被复制或转移。只要这种巨大的势能差存在,商业规律就会驱动贸易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完全“脱钩”不符合经济逻辑。
更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中国制造业的独特性在于其拥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战略纵深。这个市场不仅消化了大量产能,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规模经济、摊薄成本、快速迭代的基础。这是许多高度依赖出口,曾经发生过制造业大面积转移的经济体所不具备的。中国省域千亿产业集群35个,制造企业超600万,制造业产值约占全球比例35%。他国自动化与智能化工厂在大多数行业已经不足以对中国形成绝对效率差距,6万亿美元内需市场带来的,成体系的工业规模效应,才是中国商品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
进化抉择:从生产及推销者到供应链全球化的万千组织者
总而言之,高额关税无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形势不容轻视。但恐慌和悲观并非故事的全部。“游击战”亦不能完全反映这场被迫选择的物种进化。买全球、卖全球、服务全球,跨境电商势必迈向全球采购、全球履约、全球研发,组建供应链全球化网络。中国跨境电商和中国制造业根系滋养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会以一种极其灵活和务实的方式适应这场变革。
从观望到适应,从正面硬扛到侧翼迂回,“供应链游击战”是毛细血管发育生长的前期,而供应链全球化网络布局的新时代正在来临。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生存智慧的体现,更是全球化在遭遇逆流时,其内在生命力顽强搏动的证明。
未来,贸易或许不再是坦途,但关税战不符合双方企业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中国供应链及电商,将续写新传奇。